全球快播:文化自信,帶我們探索星辰大海
(資料圖片)
□ 本報記者 姚依依
“我們在太空,由于沒有了重力的束縛,表面張力作用會更加明顯,會驅動液面不斷上升,流體表面張力作用又一次大顯神威……”10月12日,“天宮課堂”再次開講,神舟十四號乘組航天員在全新的“教室”——中國空間站首個科學實驗艙問天艙為大家展示了變“懶”的水球、會調頭的扳手等微重力實驗。在前不久的10月9日,我國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(wèi)星“夸父一號”成功發(fā)射升空,與去年發(fā)射的“羲和號”衛(wèi)星并肩探日。
我們探索星辰大海的步履從未停歇,這其中,屬于中國文化的詩意與浪漫始終伴隨并見證了我國“上天入?!笨蒲泄缘拿恳徊?。從我們熟悉的“神舟”系列載人航天飛船、中國空間站“天宮”,繞月探測工程“嫦娥”、月球車“玉兔號”、行星探測任務“天問”系列、火星車“祝融號”、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(wèi)星“羲和號”,到深海潛水器“蛟龍?zhí)枴?、暗物質粒子探測衛(wèi)星“悟空號”等,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,始終伴隨在我們無止境探索未知的征途中,賦予一個個相繼實現的中國夢以詩意和底蘊。
即將全面完成建造的中國空間站命名為“天宮”,天宮在中國神話傳說中是天帝居住的宮殿,也是古人對未知太空的通俗叫法?!逗鬂h書·卷四十八》曾記載:“天有紫微宮,是上帝之所居也。”而宋代著名類書《太平御覽》中也寫道,“天宮,紫微宮也?!睆摹段饔斡洝分袑O悟空大鬧天宮,到我國載人航天工程中的“天宮一號”“天宮二號”,神話里的“天宮”逐步變成了現實,浩瀚無垠的宇宙中,中國“天宮”將迎接一批批航天員接續(xù)逐夢。
中國故事中,記載了古人對星辰大海充滿好奇的探索。明洪武年間,因曾被朱元璋封為萬戶而被人們稱為“萬戶”的陶成道,晚年時想親眼觀察高空的景象,為此手持兩個大風箏,坐在一輛捆綁著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飛車上,命令他的仆人點燃第一排火箭。面對仆人的恐懼,陶成道義無反顧,“飛天,乃是我中華千年之夙愿。今天,我縱然粉身碎骨,血濺天疆,也要為后世闖出一條探天的道路來。你等不必害怕,快來點火!”一聲巨響,飛車離開地面,徐徐升向半空,而后第二排火箭自行點燃,陶成道從燃燒著的飛車上跌落下來,手中還緊緊握著兩只著了火的巨大風箏。雖然試驗以失敗告終,但是萬戶借助火箭推力升空的創(chuàng)想走出了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。為了紀念世界航天始祖陶成道,世界科學家將月球上的一座環(huán)形火山命名為“萬戶山”。
而今,萬戶和諸多古人們的夢想早已不再是夢。“上下未形,何由考之?冥昭瞢暗,誰能極之?”屈原在《天問》中提出了170多個對歷史、對宇宙的追問。從上古文明,到夏朝少康復國、夏桀亡國,再到東周時期吳楚之戰(zhàn),作為戰(zhàn)國少有的“探索者”的代表,屈原追問宇宙與歷史奧妙,以宏觀視角,將自己置身于歷史坐標中,寫下了這篇“中國人追尋宇宙奧妙的千年之嘆”。數千年之后,命名為“天問”系列的中國行星探測任務相繼開展,執(zhí)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“天問一號”探測器順利著陸火星,按計劃,“天問”系列任務還將探訪木星等其他行星。正如屈原一樣,中華民族兒女對真理追求的堅韌與執(zhí)著,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決心,對科技創(chuàng)新永無止境的追求還將繼續(xù)。
探索宇宙與深海等一系列科技工程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命名,是對探索精神的傳承,更是文化自信的彰顯。最早出現于《山海經·大荒南經》中的羲和,被認為是太陽女神與制定時歷的女神。去年10月我國成功發(fā)射的首顆太陽探測科學技術試驗衛(wèi)星命名為“羲和號”,意為“效法羲和馭天馬,志在長空牧群星”,“羲和號”實現了國際首次太陽Hα波段光譜成像的空間探測,填補了太陽爆發(fā)源區(qū)高質量觀測數據的空白。而10月9日發(fā)射的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“夸父一號”同樣取名自《山海經》,來自大家熟悉的“與日逐走,入日??视蔑嫞嬘诤游?,河渭不足,北飲大澤”的巨人夸父?!翱涓敢惶枴睂⒆鳛橹袊谝活w綜合性太陽探測專用衛(wèi)星,實現對太陽“一磁兩暴”多波段和空間拓展上的組合觀測。昔日的羲和與夸父,帶著我們對太陽數千年的探索之心,帶著我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,繼續(xù)追逐太陽,永不止步。
借以浩瀚宇宙和無垠海洋,這些充滿中式詩意與浪漫的名字,將中華文化帶到了更遠的地方。就在前不久,在國際空間站執(zhí)行任務的意大利女航天員薩曼莎·克里斯托福雷蒂在距離地球420公里的高空,以每小時28000公里的速度飛越北京上空時,于社交媒體上發(fā)布一組太空攝影作品,并配文“仰觀宇宙之大,俯察品類之盛,所以游目騁懷,足以極視聽之娛,信可樂也?!睎|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名篇《蘭亭集序》被這位歐洲宇航員以中文、英語與意大利語精確呈現的同時,“出圈”的不僅是中國文化,還是跨越國界、超越分歧,共同擁抱太空的共識。目前已有17個國家、23個實體的9個項目成為中國空間站科學實驗首批入選項目,相信不久的將來,“群賢畢至,少長咸集”的中國空間站內,全世界將在此共同探索宇宙奧秘,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。
“可上九天攬月,可下五洋捉鱉”。探索星辰大海的征途中,獨屬于中國的浪漫,在科技發(fā)展的步伐中,在無限的空間內,不斷增強了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,講好中國故事、傳播好中國聲音。從雋永的歷史,走向遙遠的未來,這個可信、可愛、可敬的中國,還將繼續(xù)逐夢神州。
相關閱讀
- 06-14
最近更新
- 06-14
- 06-14
- 06-14